在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坍塌事故中,我看到了一则标题:黑龙江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故救援结束 共造成11人死亡。
如此冰冷的标题,如今似乎可以统管一切重大事故报道ღ。☔️
如果搁在多年前,保守地说,全国最起码应该有一二十家媒体会扑向事发地,全方位渗透报道确保信息充分流出。但如今,公众近乎只能匮乏地了解到死亡人数、救援进度、以及事故责任人已被控制的“三段论”表述。
死者身份是什么,孩子名字叫什么,救援是否及时,安抚是否到位……关键信息难以通过媒介管道流出,因而成为了稀缺品⚾️。
目前,我们从澎湃新闻综合报道中得知:体育馆内是“学校排球队的孩子,在里面进行训练”。稿件中出现了“现场影像视频显示”八个字,恰也透露出,该媒体并未抵达现场。
极目新闻(湖北日报旗下新闻客户端)则搞起了直播连线,邀请建筑专家和律师共同解读,这属于“外围打野”技能,几无风险但也基本无法命中靶心。
有必要提醒该媒体注意的是,面对一起悲剧事件,预告海报能否把建筑专家的笑脸照给抠掉——这实在是太过刺目了。
媒体人的心,不该跟随样板化的标题一起冷下去。
不过,这年头能够提供信息增量的媒体,已经殊为难得了。另有大量媒体,早已主动阉割了原创功能。
事发后,传播最广的一段短视频内容是:有家长质疑小孩被送往医院后,在医院等待5小时,期间无一人出面沟通伤情,有的孩子直到彻底失去生命体征才告知家长♻️。有朋友称赞这位家长陈述“理性”,但他可以做到“非理性”陈述吗?
如果他非理性表达了,这段视频还能被允许继续传播吗?
那位家长之所以“理性”,兴许是全靠为孩子讨要说法的那口“硬气”硬撑着,回到孤零的家中,他的整个精神家园也许会瞬间坍塌。
而在他的“理性”叙事中,有太多值得追究的真相,但“考究”的媒体显然已经不多了。
即便是这段引发公众群发的信息,其来源出处也并非来自媒体的公开报道,而是疑似在场人员的拍摄上传。
面对社会喧嚣,当官方媒体统一扎口,当各地媒体调至静音,媒体人便在悉数缺席中,找不到了存在的意义。